您好,歡迎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!

全部分類

您的位置:  首頁 > 文字 > 民族旅游 > 特色村鎮  > 詳細頁面

修文縣六桶海馬明代造紙工藝

來源: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2019年11月04日 閱讀量:

  六桶海馬明代造紙工藝是貴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。任氏家族是從江西展轉遷徙到此居住,至今已有五百余年,他們生活的海馬村相對封閉,因此他們較完整地保存了從江西帶來的明代造紙技術,在制作工藝上沒有進行更多的改變。

  他們以構皮樹的樹皮為造紙的基本原料,加入一種抗粘的天然配料(尋麻液),進行紙張的抄制。所生產的紙為“皮紙”其紙紙質綿軟、抗拉性強,紙色微黃。

  這種紙在民間的用途非常多,常用于經書的抄寫、做鞭炮、糊窗戶,特別是在修文地區、息烽地區、金沙地區、黔西地區所流行的兩種民間宗教信仰萬全家和歸根家,在對祖先的祭祀儀式中在很多環節大量地使用海馬紙作為道具,在喪葬儀式上的大量運用也體現出了海馬紙的不可替代性。海馬造紙對修文地區、息烽地區、金沙地區、黔西地區的民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,后也用于工廠擦拭機器、銀行捆鈔之用。

  海馬的造紙技術基本保持了我國明代的造紙工藝,根據明代宋應星的《天工開物》記載,這種紙在明代叫“中夾紙”,其工藝流程、使用的原料與海馬的造紙基本一致,是研究中國造紙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。

  海馬造紙在周邊影響較大,先后有金沙、仁懷等地的人到此學習造紙技術。

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文圖或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